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为炽热的夏日之一。这一年的高温不只席卷了整个我国,更在北京等地到达了史无前例的极点水平。依据史料记载其时的炽热程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
这短短的几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其时的惨状,土地和石头好像被烧焦一般,热到桅顶的金属都好像要消融流动下来,更有许多人因炽热而失去了生命。这场热浪不只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炽热,还导致了严峻的经济问题,乃至形成很多人员伤亡。
乾隆八年的夏日,北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被一股史无前例的热浪所笼罩。据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京城用温度计丈量的成果,7月25日的气温高达44.4摄氏度,在某些地区乃至到达了 46℃,这样的高温在现代也是极为稀有的,更何况是在两百多年前的古代依据《浮山县志》记载:
为了更直观地感触其时的高温,咱们我们能够与现代的高温气候作比照。在现代社会,当气温到达 35℃以上时,人们就会感到炽热难耐。而当气温到达 4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