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雷神山这两座在武汉抗疫保卫战中立下赫赫功勋的医院,将被历史铭记。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与建造师分会会长陈华元最难忘的建设任务。
春节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武汉三镇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住院部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告急。党中央及时作出重大决策,要求武汉市参照北京“小汤山”模式建设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1月23日,应武汉市政府要求,中国建筑集团所属中建三局牵头承建火神山医院,设计容纳1000张床位。1月25日,武汉市决定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由中建三局承建,设计容纳1300张床位,后经连续三次扩容增加到1600张床位。
一般来说,火神山、雷神山这种全功能的传染病医院要两年左右时间才能建设完成,但给我们的时间只有10天左右。加上临近春节,遇到武汉“封城”,还要边设计边施工,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前所未有,大概能分为四大类:资源组织之难前所未有,两所医院最终共投入管理人员4500余人、作业人员34000余人,各类大型机械设备3000余台套,箱式房5000多个,HDPE防渗膜近20万平方米,混凝土大约1.3万立方米,以及大量品种多、要求高的医院专用配套设备,而当时工人返乡、工厂停工,很多物资武汉没有、湖北没有,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现场协调之难前所未有,两所医院包括众多参建单位,涵盖十几个专业系统、上百家专业分包,面对无处不在的交叉施工和接口管理,如何确保来自不同单位的几万人听从统一指挥并密切配合,是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极限考验。功能要求之高前所未有,两所医院按照专业传染病收治医院设计,功能区划分多、专业系统复杂、智能化程度高,同时环保要求极高,所有病房均为负压病房,单独设置新风系统。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垃圾焚烧池,任何有毒气体、污染水源、医疗垃圾都必须全程封闭处理。心理上的压力之大前所未有,既要做好工地上几万名建设者的安全防疫,还要在亿万“云监工”的24小时关注下,如期建成、建好医院,整个项目团队压力巨大。
面对重重困难,火神山医院最终9天建成交付,雷神山医院10天拔地而起,创造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作为亲历者,我的感受非常深。我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党的领导,核心的支撑是制度优势,坚实的保障是我们的的建造实力和综合国力,力量的源泉是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
两所医院建设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国务院国资委等在人员组织、资源协调、交通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中国建筑举全集团之力支持和保障工程建设,第一时间给中建三局拨付了5亿元专项建设资金,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人员、物资、资金等核心问题,调集11家子企业4000多人火速驰援。中建三局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组织在汉各9家局属单位尽锐出战,并在两个项目牵头成立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带领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时冲锋在前。
两所医院的建设还汇聚了全国四面八方的力量,国家电网、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兄弟央企披星戴月确保现场电、网、油等供应,北京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无偿提供小汤山图纸、中信设计院1天内拿出火神山设计的具体方案,数百家企业从全国各地供应施工所需的各类材料和生活物资,众多热心群众或逆行而来参与建设、或捐献物资……
毋容置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如此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两所医院的建设之中,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守望相助、高效协同,生动地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
为了与时间赛跑、与疫情竞赛,火神山、雷神山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了高效的指挥体系,制定了“小时制”作战地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同时充分应用BIM、装配式建造等行业前沿技术,实现各种工序无缝穿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施工时间,实现了医院建成即交付、交付即使用。这是中国建筑集团建造实力的体现,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的提高的鲜明缩影。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专业能力,在火神山医院建设中得到集中体现,完整的产业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医院建设提供最坚强的保障;中建集团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成为中国第一、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和 “中国建造”的杰出代表,锤炼出了在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能力。
医院建成后,中建三局又成立420人的维保团队,24小时提供维保服务,确保医院功能正常运作。截止4月15日休舱,火神山医院累计收治病人3059人、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两所医院治愈率均在97%以上,成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坚强支点。
对此,我感觉到很欣慰,也非常感动。欣慰是因为看到两所医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感动是因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一开始,中建集团、中建三局上下就没有把两山医院作为普通项目看待,而是把它当作救命的“希望”工程和抗疫的信心工程,始终抱着全力以赴、使命必达的决心和信念。项目建设期间,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八方支援,央企、国企、民企积极参战、通力合作,企业广大员工和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兄弟克服困难、逆行而来,“云监工”守着屏幕为我们鼓劲加油……为了医院早日投用、多挽救患病同胞的共同目标,这种万众一心,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也可以创造中国速度的深厚力量源泉。(经济日报记者柳洁整理)